气象学者中国行
作者:李肇新
注:李肇峰供稿
2023年11月,我时隔四年再次踏足魂牵梦萦的祖国,参加两场学术交流活动,并到青藏高原进行实地科学考察。感念国内各位同事和朋友们提供的支持,连同此行中的所观、所感和所悟,使得这次行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站:山城重庆
五十年后重返重庆,我感受到巨大变化。上次来时我才七岁。当年我随父亲从老家河南邓州(当时称邓县)出发,乘绿皮火车到湖北宜昌转乘“东方红”客轮,沿长江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绿色的嘉陵江和黄色的长江在朝天门水域融合交汇,一清一浑,泾渭分明,让我记忆犹新。现在朝天门码头的水位已经升高,露出水面的码头梯坎没有以前那么多了,即使从下面走上来也不费劲,况且还建有缆车,但这些于我来说,少了儿时呼哧呼哧用劲爬台阶的趣味。
偶遇老乡
在重庆渝州宾馆举办的第三极环境国际科学大会上,与会的八百人都在自助餐厅用餐。我在这里碰到一位河南老乡,他是洛阳人,在餐厅当经理。我问他:“你在渝州宾馆工作多少年了?”他说:“十年。”按他的职位,是不为客人提供端盘子倒水这类服务的,但是对我,他亲切地称为“科学家老乡”“科学家大哥”,亲自端起盘子为我挑选特色菜和水果。我们用家乡话聊起洛阳牡丹,聊起全球变暖。他乡见老乡,虽不至于两眼泪汪汪,但我们有共同的思乡话题,觉得很投缘
高原探险:西藏
大会结束后,我和中科院青藏研究所的同事们一同飞往西藏拉萨,那里的平均海拔大约是3650米。我们参观了著名的布达拉宫后,我们前往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并最终到达珠峰大本营。
珠峰大本营位于海拔5200米的高度,从这里可以近距离欣赏珠穆朗玛峰的壮丽。喜马拉雅山脉耸立在青藏高原南侧,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个山系超过8000米的山峰有5座,特别是其主峰——珠穆朗玛峰直插云霄,海拔高度8848米,是地球的最高点。初冬季节高原上空天气晴朗,空气稀薄,能见度极高,珠峰北坡的壮丽风景令人陶醉,令人敬畏。5200米海拔的珠峰大本营就是那些要攀登珠峰的探险者们安营扎寨的地方,从这个高度再往上,他们就只能徒步攀登了,平均每年只有30多人能够成功登顶,并顺利返回。我想起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名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回到日喀则后,我们乘火车回拉萨,大约两小时的行程,火车穿行于宽阔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土地肥沃,风景迤逦,一片国泰民安的场景。
在西藏期间,我们重点考察了拉萨河河谷一号冰川,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这是我本次旅行海拔最高的地方,5700米。冰川表面崎岖不平,布满了冰裂缝和冰塔林,当阳光照射在冰川上,晶莹剔透,光芒璀璨,令人叹为观止。
|
随后我们去了纳木错湖,湖水清澈,呈现出宝石般的蓝色,和万里无云的蓝天融为一体。11月的湖面还没有完全结冰,倒映着美丽的雪山,宛若迷人的少女。听说纳木错湖是盐水湖,我用手捧些湖水尝了尝,甘甜可口,稍带咸味。在未来的几年里,会有一项湖底钻探科考活动在纳木错湖展开,预计会有大量古气候资料生成。
第三极地区的气候变化
寒冷、偏远并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这些描述不仅仅只适用于南北极地区,还适用于一个面积大于500万平方公里、以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为中心的地区,研究人员称之为“第三极地区”。该地区也被称为亚洲水塔,亚洲的几大河流在这里孕育,成为维系十几个国家15亿人生活的重要水源。随着全球变暖,这些冰川正在快速消融,融水补给湖泊,导致湖泊水位上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新报告指出,“毫无疑问,该地区的许多冰川正在快速退缩”
西藏科考活动结束后,我们去了北京,开会总结这次科考的成果。两天后我乘高铁去了苏州,参加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在苏州校区召开的研讨会。到苏州后,有老同学热情款待,尝苏州美食,游千年古城,逛百年老店。苏州校区是南大的新校区,西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东区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会议休息时我在校园里散步,在池塘中拍摄到三只美丽的黑天鹅。
这次祖国行,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看到了中国政府为改善气候、美化环境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我内心深处也有一些忧虑:全球正在变暖,极端天气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冰川正在加速融化,青藏高原湖泊数量激增导致下游洪涝风险加大,某些地方存在高浓度气溶胶,某些地方存在大量黑碳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全人类需要共同努力,绿色生活,减少碳排放,携起手来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