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科考
当前位置:首页>图片新闻

姚檀栋院士在南迦巴瓦论坛作主旨报告并主持分论坛

文章来源 :
2023-10-09 10:14
分享 :

2023年9月10日,以“科考揭示高原环境变化机理·共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为主题的“2023|西藏·南迦巴瓦论坛”(简称南迦巴瓦论坛)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举办。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严金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周琪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作了《从利用到保护的科学探索——青藏科考之路》的主旨报告,并主持“亚洲水塔·江河源保护”分论坛。


图片1.png

论坛现场


南迦巴瓦论坛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及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全面展示新时代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充分交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创新性经验,共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图片2.png

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严金海、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周琪启动南迦巴瓦论坛


姚檀栋院士在主旨报告中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我国、亚洲乃至全球的水安全、生态安全、气候安全和环境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更为剧烈和复杂,气候变暖变湿导致亚洲水塔失衡,生态环境总体趋好但面临潜在风险,灾害风险增加且新型灾害凸现。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和气候变化驱动器,也是全世界科学家追逐的科学高地,青藏科考成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图片3.png

姚檀栋院士作主旨报告


姚檀栋院士介绍,青藏高原研究一直是我国国家战略层面的科技任务。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出台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将青藏高原研究作为其中重要内容。1971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制订了基础研究八年科技发展规划(1972-1980),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是其中的五个核心内容之一,推动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1980年,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参加首届“青藏高原国际科学讨论会”的中外科学家,这次会议总结了青藏科考进展,极大地鼓舞了科技人员献身青藏高原科学事业、勇攀科学高峰的积极性。2017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第二次青藏科考队致贺信,提出了通过科考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为青藏科考为服务青藏高原、国家乃至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

姚檀栋院士强调,青藏科考具有显著的科学特质和社会效应:一是突破国际重大科学前沿的创新突破意识;二是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崇高使命担当;三是立足实地科学观测的系统考察研究;四是应对艰苦环境挑战的团结协作品格;五是坚守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学奉献情怀。青藏科考是青藏科考队作为国家队做好国家事和扛起国家责的无私奉献过程;青藏科考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长期拼搏过程;青藏科考是一支又一支科考分队扎根青藏高原、瞄准目标、团结一致的协力探索过程;青藏科考是一个又一个科考队员在平凡而又艰辛的野外考察中忘我工作、任劳任怨、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过程。

姚檀栋院士指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二次青藏科考贺信及系列重要指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发挥建制化团队作战优势,组织了十大任务的2300多个科考分队25000多人次持续开展全域科考,取得重要进展:阐明气候变化影响下亚洲水塔失衡的特征和影响,科技支撑水资源与水安全战略;解密气候变化影响下青藏高原碳汇功能和变化特征,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双碳目标;查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科技优化国家生态屏障体系;创造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多项世界纪录,树立原创性科考活动标杆;开展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油气与矿产资源现状与远景评估,夯实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揭示青藏高原的人类活动特点,提出绿色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构建地球系统多圈层综合观测与预警平台,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评估川藏铁路沿线灾害风险,服务重大工程建设和运维安全;融入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发展战略,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方案;形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科学基础,科技支撑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姚檀栋院士强调,下一步将继续以地球系统科学的理念推动青藏科考,聚焦水、碳、生态、环境变化机理与普遍规律、人类活动特点与绿色发展模式等,系统梳理第二次青藏科考标志性成果,加强世界级原创成果的系统集成,实现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新突破。一是开展亚洲水塔与碳汇功能保护科学考察研究。在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怒江和色林错、纳木错等重点江河湖源头,坚持保护优先,建立多圈层综合观测平台,开展地球系统多圈层变化过程与机理考察研究,服务江河湖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实施极高海拔区的重大科学考察研究。在珠峰、卓奥友峰、希夏邦马峰等极高海拔地区组织实施地球系统过程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获取极高海拔地区样品和数据,揭示其特殊的未知生态环境过程。三是推动拉萨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护修复治理科考示范平台建设。聚焦拉萨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开展地球系统六大圈层综合观测研究,实施流域上、中、下游“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护修复治理示范工程举措。率先在拉萨河流域打造西藏首个国家级流域尺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科技服务平台,并加强推广应用,服务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气候变化适应和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四是拓展资源能源远景评估科学考察研究。建立羌塘油气评价理论与方法,为油气成藏和评价理论突破奠定基础。开展青藏高原大型淡色花岗岩岩体稀有金属潜力考察研究,针对具有大型、特大型铍资源潜力的岩体进行资源前景评估。五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川藏铁路、青藏高速、中尼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的灾害风险和生态安全,加强科学考察研究与科考理论成果在高原重大工程建设中的转移转化,开展综合风险的动态评估,适时提出灾害风险防控对策。六是引领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与气候变化应对研究。依托“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通过青藏科考深化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合作网络,凝聚欧美发达国家的知识优势,发挥第三极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建立起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随后,姚檀栋院士主持“亚洲水塔·江河源保护”分论坛。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黄建平院士、朴世龙院士、徐祥德院士、丁林院士、朱彤院士,以及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张鸿星副司长分别作了《亚洲水塔的物质输送及其影响》《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研究》《亚洲水塔水分循环及其影响》《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隆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数字助力美丽拉萨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从亚洲水塔的形成、亚洲水塔水循环过程、亚洲水塔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碳收支功能、亚洲水塔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高度、有深度,有创新的研讨与交流,共同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