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于2022年4月28日全面启动,第二次青藏科考队联合西藏登山队,组织了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变化、地球动力学勘测等5支科考分队的16个科考小组共270余名科考队员参与了此次活动。“巅峰使命”珠峰科考首次应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创造了多项科学考察研究的世界纪录:在海拔8830米成功架设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首次建成了梯度联网的巅峰站,实现了数据实时传输,成为地球之巅科学灯塔;首次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了珠峰顶部的冰雪厚度并获得连续冰雪厚度剖面准确数据;首次取得海拔梯度间隔100米样品支撑的珠峰顶部冰雪样品;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先进仪器首次获得珠峰地区地面到上空39公里的臭氧浓度及温度、湿度、风速与风向的垂直变化;首次利用直升机观测拉萨-珠峰地区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创造了浮空艇环境观测的9032米最高海拔世界纪录。“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是自2017年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以来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的仪器设备最先进的综合性科考,是人类在珠峰地区开展极高海拔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一次壮举。
5月4日中午,“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成功登顶,地球之巅建站、冰雪采样、测量峰顶冰雪厚度,一项项艰巨任务圆满完成。
“扎西德勒!”“天公作美!”看到从前方传回的登顶画面,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里气氛欢腾。而有这么一小波人,他们在欢呼过后,迅速投入下一阶段的工作——为科考登山队员回撤提供气象保障。
他们是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等单位组成的“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影响分队”(以下简称“分队”),也是承担此次珠峰科考气象保障任务的权威专家团队。
部分科考队员及分队队员合影
中午12时,登顶前,正在珠峰北坡海拔8830米处架设世界上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的登山队员,收到了一份汇集各类气象观测数据,凝聚前方专家和中央气象台、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等后方专家智慧的珠峰综合科考专项预报。专报中,珠峰7000—8000米、8000—9000米各高度层逐6小时的风向、风速、气温、天空状况预报,珠峰大本营逐12小时预报,以及未来一周的天气趋势预报,一目了然。
分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马耀明介绍,这次团队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利用无线电探空系统、激光测风雷达、微波辐射计等高科技设备开展大气垂直探测;二是基于上述观测仪器得到的实时观测数据,开展极端天气监测与预报,为登山科考队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根据安排,团队每天08时和20时,在珠峰大本营利用无线电探空系统,探测地表到2万米高空的温度、湿度和气压变化。从5月2日开始,又增加了02时和14时两个时次的加密探空观测,以最大程度掌握珠峰实时天气条件变化,为珠峰冲顶和建站工作提供最新、最近的气象资料。
青藏高原研究所科考人员开展加密观测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还在大本营测试了自主研发和组装的超低温自动气象站,架设了国产微波辐射计开展连续大气垂直温度和湿度观测,开展国产探空仪同球观测试验,可为珠峰地区科学研究工作及国产气象仪器研发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科考人员在国产微波辐射计前合影
分队成员、西藏自治区气象台副台长代华光介绍,影响珠峰冲顶“窗口期”的气象因素,主要为海拔6000米至9000米不同高度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其中,风对冲顶的影响较大。“今天上午,珠峰8000米以上的风速较小,有利于冲顶。”代华光表示,自抵达珠峰大本营以来,分队已为科考团队提供9期专项预报。
代华光与分队成员正在会商珠峰天气
其实,这不是代华光第一次参与珠峰冲顶气象保障任务。2020年,他就以首席预报员的身份,参加了珠峰高程测量的气象服务工作。
他高兴地说:“这次天气格外‘给力’,再加上有科考数据作支撑,保障任务要比上次轻松许多。”“相对轻松”背后,是珠峰大本营探空观测和珠峰各高度层气象观测数据的支持,以及国家气象中心专门研发的三维插值预报产品,后者囊括了海拔6000、7000、8000、9000米高度的风速、气温、降水等要素预报。
登顶任务圆满完成,保障安全下撤和后续科考任务仍在继续,代华光和分队同事松了一口气,又打起精神投入到后续的保障任务中。
中国气象局宣科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图片:张歆平 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气团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作者:谷星月 张歆平 李悦 刘倩
编辑:谷星月
审核:刘波 张格苗
来源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930230760291762&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