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墨公路沿线短周期密集台阵地震观测科考顺利开展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端地质界限,构造格架和地貌水系在此都发生了急剧转折,形成倒“U”型大拐弯。由于特殊地理位置,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是构造应力最集中、隆升和剥蚀最快、新生代变质和深熔作用最强的地区之一,这些特征使之成为研究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俯冲过程、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受自然条件限制,现有地震观测主要分布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外围的318国道和扎墨公路,其核心区域地震观测基础非常薄弱,阻碍了对于该区域构造演化过程的进一步研究。鉴于此,“高原生长与演化”任务“藏东南地球物理”科考分队,于2021年6月20日至7月6日,沿鲁朗-派镇-派墨公路-背崩乡-德尔贡村约100 km的测线开展了短周期密集台阵的地震观测。在当地相关部门支持下,科考队员克服强降雨以及蚂蟥叮咬的危险,徒步约30 km翻越多雄拉等不通公路的山区,顺利布设了200个地震台站。
接下来,科考分队将利用这些台站记录的天然地震波形数据,获取测线下方高分辨率地壳结构,揭示主要活动断裂深度展布和印度大陆俯冲结构,为我国“十四五”规划中建议实施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图1 科考队员攀爬多雄拉山布设仪器
图2 科考队员徒步穿行吞白村附近高山布设仪器
图3 沿鲁朗-派镇-背崩测线布设的地震台站(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