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日志12:从雪域到林海——跨过72道拐
7月5日—7月6日,“同卡,我们来了”
位于怒江峡谷里的八宿县同卡镇,据说是我们此次考察路上条件最艰苦的一站,听老师们说,这里除了没电,电灯、电视机、电热水壶都很齐全,来的前一个晚上,我们做好了没有水电的充分准备。到达同卡镇以后,通过当地乡政府的帮助,让我们住进了乡政府里的“招待所”,条件居然意外的可以,除了还不能洗澡以外,有电了!不仅灯亮了,而且还可以接水洗漱了,还有镇上那家总是关着门的饭馆也开业啦,还能保证我们的一日三餐。
监测的相机装在30公里外的怒江边上,峡谷的石壁非常陡峭,人爬上去必须手脚并用才行,下来后好一阵腿都在颤抖,好悬!的确在这里用“爬山”比“登山”更确切多了。
图1. 怒江峡谷
所以,我们对同卡的感受不再是住宿条件差,手脚并用的爬坡下坎对我们第一次进藏的来说更是考验。
图2. 沿“管”而下的小伙伴
图3. 四足行走的小伙伴们
图4. 收上鼠铗负重前行
瞧,对面有动静了,岩羊——悬崖峭壁上舞动的精灵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它们成群结队下山,来到了平缓的草滩上,准备去小河边喝水,被我们惊吓到,正在往回跑。
图5. 岩羊
一路上见到过好几群岩羊,每群大约都在几只到十几只不等,这是我第一次在野外见到的岩羊,也见识到了它们超常的攀岩能力。
怒江河谷是典型的干热河谷,光秃秃的石壁,除了岩羊似乎没有什么其它生物存在,三天两夜,我们放出约600个铗子,收获完全出乎了我们的预料——收获颇丰!不仅数量不少,种类也较为丰富,在怒江峡谷里采集到的标本数量几乎占据了目前所采集标本的一半。
7月7日—7月8日,勇士脚下的山村——八宿县城
“八宿”藏语意为“勇士脚下的山村”,是我们的下一个地点。
从邦达镇到怒江大桥,公路里程约60公里,而直线距离不到15公里,海拔从4100多米一下降到了不到2500米,这里就是每一个从G318来过西藏的人都一定不会忘记的“怒江七十二道拐”,听老师说,我们考察队LOGO中的那条黑线就取自于这里。
图6. 怒江72道拐
由于道路实在艰险,怒江72道拐夜间是不允许通行的,即使白天也严格限速,不到100公里,限速两个半小时。
从下到怒江边,我们就沿途观察地形地貌,实在没有发现合适我们采样的地点,发现一个勉强合适的采样点在河流的对面,没法过去,我们只能望江兴叹。最后只好沿着一条车少的小道开进了一个叫林卡乡的地方,放置完鼠铗一路开到县城,完成了心惊肉跳的一天。
为了提高了采样点的多样化,我们在八宿停留了2天,第一天在谷底,第二天去到了河对岸的山上放置鼠铗。
图7. 八宿——勇士脚下的山村
图8. 工作中的小伙伴
7月9日,藏王故里——波密
从八宿县城出来,我们暂时结束了怒江河谷段的采样任务,后面不放铗子、不做标本,专心换相机了。
中午时分到达了网红打卡地“然乌湖”,似乎来的不是时候,天空不够明亮,湖水也有些混浊,比起别人照片上的然乌湖差多了,就算留点遗憾吧,也为以后再来留个理由。于是,在然乌镇上安抚了一下叽里咕噜的胃,继续向波密进发。
图9. 然乌圣湖
“波密”藏语意为“祖先”,波密县又称“藏王故里”,是第一代藏王的出生地;这里冰山林立,波密冰川多达两千余条,被称为“冰川之乡”。米堆冰川、卡钦冰川、朗秋冰川、则普冰川、嘎隆拉冰川、朱西冰川……,冰川面积接近全县面积的1/3。同时,终于见到了久违的森林,从波密开始我们也进入G318上最美的林海!
7月10日—7月11日,通麦——被堵在路上的日常
到了波密,氧气不限量,按需供应,新鲜潮湿的空气真香,可以使劲呼吸,好好洗一下肺了。但天公不作美,一大早就下起了雨,据当地人说,在他们这里,雨水很多,雨衣是标配,以后一段可能每天都能用上,为了后面工作,我们也不能另类呀。
图10. 我们也有了实用难看的新装备
离开波密县,很快到了又一网红打卡点——波密桃花沟,有人说这里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取景地,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反正桃花已经没了,我也没看上,下次等桃花再开的时候我有时间再来吧,再留点遗憾也罢。
图11. 没了桃花的桃花沟
换完桃花沟里的相机再出来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堵车了!我们被堵在了路上,前方传来消息说路基塌方,只能等。师兄打电话告诉老师,老师很平静地说“很正常,排龙—通麦—鲁朗这段路塌方、堵车很正常”。我们在被堵了三个多小时后,下午快三点才继续出发,一路上还能看到很多山上落下来的石头和树枝。中午没东西吃,大家一起饿着肚子,下午五点四十左右到了通麦,在小超市里随便采购了一波零食和自热米饭,在车上先吃着零食填肚子,继续前往易贡乡。
图12. 看不见头的车队
易贡,西藏唯一产茶的地方,海拔低、温度高、气候湿润,这里的茶叶非常有名,价格也特别富豪,我无力品尝,还是把相机换了回去吧。
在易贡河谷,我们遇到了“新生物”——蚂蝗,以前只有南方温暖季节才能见到的蚂蝗,啥时也来了西藏?原来易贡藏布,西藏的江南,气候就像内地一样,既产茶叶又出蚂蝗!
图13. 换相机的小伙伴
图14. 吸附在裤子上的蚂蟥
从易贡出来,碰到了问路的司机,他告诉我们回古乡的桥也被泥石流冲垮了,而我们前方的队伍也反馈来消息,说去往鲁朗镇的路也同样有泥石流,这下倒好,前后的路都不通了,我们被堵的通麦已成了实际的“孤岛”。师兄又打电话问老师,老师说“赶快回到通麦吧,那里有个‘向大姐’的饭馆,能吃可住,再堵下去可能就没住的了”,于是我们便在通麦住店打尖。
7月11日起床,发现住的地方不知道昨晚什么时候断了电,前一天湿透的鞋子也没有烘干,不能穿了,吃完早饭好不容易等到超市开门买了雨鞋。告别“向大姐”准备继续向前。有人说鲁朗方向依然在抢修,我们不清楚具体是那个路段还有泥石流,于是决定先往前走看能不能到达下一个相机监测点——拉月村,路上碰到许多正在清理落石和树枝的武警官兵,还算比较顺利地到达了拉月村。
图15. 清理落石树枝的武警
更换完红外相机刚从拉月村出来,前方就遇到了路障,看看时间才上午10:30,那就等吧,下午16:20放行了,我们无比兴奋,前方不远就是被称为东方瑞士的鲁朗镇。然而,刚往前开了一小段路又堵上了,等到18:00,不仅没有等到通车的消息,我们还被劝返。于是,我们决定再回通麦。“屋漏偏逢连夜雨”,车开到近在咫尺的通麦大桥附近,路又被巨石和塌下来的树挡了,幸好还只是树挡了路,自己齐心协力动手处理一下,小车还勉强能过来了,不然我们晚上要住“雨林宾馆”了。
图16. 合力拖树
晚上有交警来通知,通麦前后都有泥石流,道路交通中断了,目前武警交警某部队正在全力抢修,啥时能通时间待定。
我们组的科考日志也不得不按下暂停键,啥时继续,不知道了!
作者:崔雅倩(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