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容易患急性高原反应? 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的危险因素
地理学上把海拔高于1000m,地势相对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称为高原;医学上将海拔高于3000m的地方称为高原。未经习服的人员,快速从平原进入高原,会出现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加快、头痛、头晕、失眠、胃肠胀气、腹泻等症状。大多数症状都是机体的正常反应,在高原停留生活大概7天后,即可恢复正常,但是也有部分人员症状加重,发展成为急性高原反应,也叫做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目前,最新版的AMS诊断标准为2018年版,只涵盖了头痛、消化系统、疲乏无力、头晕等症状,并且强调此标准的适用范围是在进入高原6小时后。影响AMS的因素较多,包括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状态、肥胖、吸烟、饮酒、性别、海拔、心理、交通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
1.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
头痛是AMS的重要症状,但是在平原发生的各种头痛均不是AMS的危险因素,心率变异性也不是AMS的危险因素,但是这两种情况会影响机体的状态,如影响睡眠。睡眠不好会导致AMS的发生,所以进入高原的人员,要尽量避免出现导致头痛或者心率变异的情况。
2.心理因素
不少人对于高原不了解,进入高原前没有经过高原疾病知识的相关教育,一般会出现焦虑、紧张和恐惧,也有部分人员觉得自己身体素质好,对高原无所谓,这两种情况都会促进AMS的发生。因此,在进入高原前,需要了解高原的相关知识,认识高原环境的特点,消除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并了解预防AMS的方法,这样也可有效降低AMS的发病率。
3.海拔高度和寒冷
海拔3000m,AMS发病率为56.47%、3700m时AMS的发病率为63.74%、3900m时的AMS发发病率为87.63%、4520m时AMS发病率为91.11%,表明AMS的发病率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升高。海拔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6℃,所以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显著下降。以拉萨为例,年平均温度低,昼夜温差大,月平均气温只有22.9℃,最低可达-16.5摄氏度。昼夜温差的剧烈变化,再加上寒冷空气刺激,很容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并容易诱发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所以,进入高原前和到达高原后,要注意防止感冒,并注意合理增减衣服,或者服用预防药物。建议最好是夏秋季节温度高的时候进入高原。
另外,居住地海拔也会影响AMS的发生。如青海玉树地震时,广东的消防队员因为AMS发病率极高,不得不撤出,后期主要由青海周边地区,如西藏、新疆、甘肃、陕西、四川、重庆、云南等地的力量开展救援,提示居住地海拔越低,进入高原后越容易出现AMS。
图1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区域AMS发病率分布图(该图发表于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4.吸烟与饮酒
酒精在体内代谢是一个不断氧化分解的过程,饮酒后酒精在体内分解增加体内耗氧量,加重机体缺氧,
常有饮酒诱发AMS的案例发生,所以在高原应避免饮酒。虽然有报道说吸烟是AMS的保护因素,因为吸烟会缓解压力,也会释放一氧化氮缓解肺动脉高压,但是吸烟会加重缺氧,建议还是戒烟。
5.年龄与性别
综合现有研究提示,年龄和性别与AMS的发病并不相关。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年龄增大,机体功能下降,对高原的耐受能力下降,尤其是合并有基础疾病的人,应尽量避免进入高原。
6.进入高原的方式
目前进入高原的方式,主要包括火车、飞机、汽车等,不同方式进入高原的人群AMS发病存在显著的差异。 有学者认为乘火车去高原AMS的发病率较低,因为乘火车去拉萨是平原到高原的阶梯上升过程, 在此过程中,机体对高原环境逐渐习服,因而到达高原后AMS的症状较轻,AMS的发病率较低。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乘火车到拉萨,这个过程在车厢密闭、空气质量差的条件下,加上机体运动较少,容易出现劳累,AMS的发病率比乘汽车、飞机高。目前,研究提示从出发地乘坐火车到达拉萨,再从拉萨乘坐汽车到达目的地的AMS发病率最低。表明利用铁路运输结合必要的公路运输,可使人员在高原环境进行有效的阶梯习服,促进人员对缺氧环境的快速适应,从而降低AMS的发病率,更适合大规模人员进入高原。
作者:陈郁,罗勇军
陆军军医大学陆军卫勤训练基地军事医学地理学教研室
青藏科考任务六专题7团队
参考文献:
1. Wu JL, et 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MS Score" and the Lake Louise Score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Medicine (Baltimore). 2016 May;95(21):e3512. doi: 10.1097/MD.0000000000003512.
2. Wu JL,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visual analog score (VAS) to assess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 in a hypobaric chamber. PLoS One. 2014 Nov 18; 9(11):e113376. doi: 10.1371/journal.pone.0113376.
3.彭伟,等.急性高原反应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人民军医,2017,60(2):198-201.
4.Roach CH, et al. The 2018 Lake Louise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Score. High Alt Med Biol. 2018 Mar;19(1):4-6. doi: 10.1089/ham.2017.0164.
5.Schneider M,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Headache and Relationship to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t 4559 Meters. High Alt Med Biol. 2018 Dec;19(4):321-328. doi: 10.1089/ham.2018.0025.
6.Boos CJ, et al. High Altitude Affects Nocturnal Non-linear Heart Rate Variability: PATCH-HA Study. Front Physiol. 2018 Apr 16;9:390. doi: 10.3389/fphys.2018.00390.
7. Boos CJ,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PLoS One. 2018 Jun 21;13(6):e0197147. doi: 10.1371/journal.pone.0197147.
8.吴天一,等.“救援救援者”:如何不再现?--玉树地震对高原医学的一个特殊挑战.医学争鸣,2014,5(2):1-9.
9.陈勇,等.不同运输方式下某部赴高原驻训人员急性高原反应发生情况调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7,39(2):107-110.
10.Masuet-Aumatell C,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Smoking and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Biomed Res Int. 2017; 2017: 1409656. doi: 10.1155/2017/1409656.
11.Wu Y,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 and age: a meta-analysis. Mil Med Res. 2018 May 11;5(1):14. doi: 10.1186/s40779-018-0161-x.
12.Xu C,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smoking and the risk of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Mil Med Res. 2016 Dec 8;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