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科考

大气微塑料综述及其潜在影响

文章来源 :
2020-03-02 11:05
分享 :

微塑料通常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主要分为初生微塑料以及次生微塑料两种,前者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排放进入海洋环境的塑料颗粒工业产品,后者主要指大型塑料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微塑料污染在食盐、海产品、外卖食品、瓶装水中普遍存在,家具生活中衣物洗涤、洗护用品使用等也会排放大量微塑料。微塑料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趋和生态毒理效应备受关注,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洋和近岸带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污染。最新的研究发现,偏远地区大气以及冰川中也存在微塑料,微塑料污染全球化趋势明显。大气传输是微塑料全球传输与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对于大气微塑料的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地区。

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六康世昌研究员团队及其合作者,通过综述目前关于大气微塑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图1),系统阐述了大气微塑料的丰度、尺寸、颜色、形状以及组成等特征(图2),其中纤维状和碎片状微塑料最为常见。指出大气微塑料可传输到偏远地区(图3),特别是在冰冻圈地区,雪冰中微塑料的发现进一步表明微塑料的全球传输特性。文中最后也指出,相对于海洋以及陆地微塑料的研究深度与广度而言,目前对于大气微塑料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气微塑料的溯源以及传输模拟亟待加强,大气微塑料对人体的潜在影响尚未进行系统评估。

该综述近期以题为“Atmospheric microplastics: A review on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发表于Earth Science reviews。第一和共同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张玉兰副研究员,英国思克莱德大学S. Allen副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专项是本成果的第一标注项目。

 

1.png

图1 全球大气微塑料研究点分布以及不同采样方式分布图


2.jpg

图2大气微塑料尺寸、形状、颜色和组成等特征总结

 

3.jpg

图3环境中大气微塑料概念图